科创变局-新华网
2024 12/09 13:27:41
来源: 新疆日报

科创变局

字体:

  即将过去的2024年,新疆科技领域无数个瞬间令人振奋——

  塔里木油田万米超深钻井刷新亚洲纪录;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百亿元,增速居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数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见微知著,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新疆科技事业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整体性、格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他特别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新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科技强区之路。

  应时而变:

  科技投入增加带来“裂变效应”

  长期以来,新疆科研基础薄弱、科技人才不足、生活工作环境缺乏吸引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基础、有条件吗?不少人在心里发出疑问。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坚定不移:新疆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毫不动摇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决心攻克闯过前进路上的一道道关卡,哪里薄弱就加强哪里,哪项不足就补足哪里,哪些方面缺乏吸引力就想方设法让它变得有吸引力……

  2024年伊始,新疆亚新煤层气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传来好消息,该公司煤炭地下气化(UCG)试验一次性点火成功,这是国内首次实现地下千米煤层的原位气化。

  作为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该项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正是新疆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真实写照。

  从创新指数来讲,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长期以来,科技投入不足是新疆科技创新面临的最大短板。

  2022年召开的全区科技创新大会首次提出,自治区本级财政将新增20亿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等。此后,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对用好新增20亿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作出部署。

  2022—2023年,新疆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总投入29.67亿元,是“十三五”自治区本级科技项目经费投入总额的1.4倍。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聚焦新疆“十大产业集群”的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相继启动。2022—2023年,自治区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任务专项320个,财政科技资金支持15.76亿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投入增加犹如源头活水,激活了全区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动能。仅2023年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申报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较2022年增加近五成,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创历年新高。

  研发投入增加带来的“裂变效应”逐步凸显,高能级创新平台喜报频传: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中国—塔吉克斯坦生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先后获批建设;创新人才引育成效显著;科技合作走深走实……

  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新疆的综合排名从过去的第30位上升到第27位。报告评价“新疆成为西部创新转型的典型”。

  破局而立:

  “近悦远来”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树大可参天,离不开肥沃的水土;创新趋繁盛,得益于优良的生态。

  11月23日,正值周末。在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实验室,瓜类功能基因组学和基因编辑团队负责人刘斌在整理实验数据,他刚从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回到新疆。

  刘斌是2022年自治区引进的“天池计划”领军人才,两年时间,他带领团队针对新疆老汉瓜货架期短的问题进行攻关,经过遗传改良,好吃又能存放的老汉瓜即将培育成功。

  博士后出站的刘斌,从国外留学归来,凭借优秀的科研经历,面临很多选择,但他依然选择了新疆,吸引他的正是新疆当下活力满满的科创环境——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用真心诚邀天下人才。设立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实施“2+5”重点人才计划,其中,“天山英才”着眼于稳定和激励本土人才,首批评选了1063名领军人才和名师名家,对48个创新团队进行支持。“天池英才”着眼高精尖缺、旨在解决“燃眉之急”,入选后将给予2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和每年30万元—10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工作经费一般连续支持3年。

  对内加大培育力度,对外下大力气引进,用活政策拴心留人。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为例,2023年以来,该所引进高层次人才近100人,数量是过去七年引进人才数量的总和。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留住人才。

  锚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破”与“立”,新疆从推动授权松绑、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4个方面,研究制定、健全完善31项人才改革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一系列针对科研人员的减负政策相继出台,让科研人员从填表、报销、评比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宝贵的精力花在科研上;一大批关于科研人才子女教育、住房保障、配偶就业、交通出行、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被纳入解决范畴,让广大人才无后顾之忧,在疆安身安心安业。

  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疆成立自治区党委科技委员会,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新疆人才发展集团,承接人才政策落地,统筹全区人才产业发展;坚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推动南疆五地州本科教育实现全覆盖,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不久前召开的新疆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接下来的改革重点,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

  在一系列改革政策激励下,新疆创新创造活力得以释放。如今的新疆已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向强出发:

  借力蓄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

  科技创新是构建新疆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

  新疆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迫切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真正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作为欠发达地区,新疆要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深挖资源潜力优势,仅靠自身实力短期难以实现,迫切需要借助外援,加强科技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近年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构建形成“19+4”常态化、制度化科技援疆工作机制。持续深化自治区、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深圳市“四方合作”工作,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江西省支持东华理工大学与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联合攻关,首创一套微生物地浸采铀技术工艺,建成我国首个微生物地浸采铀基地;浙江省支持浙江大学楼兵干团队成功解决新疆香梨产业果树枯病防控难题,全疆发病面积下降,产量提高超40万吨……

  新疆丰富的资源优势,也为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实施科研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平台,实现互利共赢。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瞄准产业发展堵点、痛点,新疆通过“天山南北院士行”等系列活动,邀请院士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同时,借助院士工作站、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柔性引进院士及其团队,加强与顶尖人才深入合作,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

  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新疆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牵头打造和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煤炭产业全链条开发、石油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国际医疗中心等重大创新活动。

  11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团队牵头的天山实验室揭牌,通过攻克煤炭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新疆煤炭产业向规模、安全、智能、高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牵头建设的新疆国际医疗中心(新疆国际医院)即将试运营,服务于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健康……

  自治区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余英荣表示,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在创新资源、顶尖人才等方面将形成集聚效应,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一些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千亿元、万亿元产值,同时对营造新疆整体创新生态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今日的新疆,科技创新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科技强区建设步履铿锵,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纠错】 【责任编辑:张琪】